首页 > 文章中心 > 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范文精选

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范文第1篇

1.北京朝阳区某幼儿园。专家向小朋友们提出第一个问题:“如果你在路边见到一只要死的小猫,会怎么办?”孩子们尽数置小猫于死地的办法,且兴致勃勃,只有个别孩子主张救活小猫。第二个问题:“假如你玩得好好的,这时有个小朋友打你一下,你该怎么办?”孩子们中约有57.1%的人回答:“打他!”“烧他!”“用鞭子抽他!”专家再问:“要是有个小妹妹发烧了,冷得直哆嗦,你愿意把自己的衣服借给她穿吗?”半数以上的孩子表示不愿意借衣服给小妹妹。孩子们所在班的老师很尴尬,于是她期望也在这所幼儿园就学的自己4岁的儿子在专家面前有个好的表现。当专家问他:“有个小朋友没吃早点饿得直哭,你正在吃,愿意分给他吗?”儿子断然道:“不给!”专家提醒他:“那个小朋友饿得正在哭呢!”儿子毫不动容:“他活该!”据统计,幼儿园孩子们在两个方面的指标发人深省:一是“听话”(听幼儿园老师的话)比例最高,另一个是“助人”(帮助他人)比例最低。

面对这样的结果,人们不禁会问:孩子们的同情心哪里去了?当他们比自己父辈更充分地享有家庭呵护与物质丰富的时候,怎么反倒失去了爱心?

2.南京以及苏州、无锡、常州地区。专家们对初中二年级和小学五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学生对“在你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时常与谁商量?”这一问题的回答结果依次是:(1)母亲,64.3%;(2)父亲,48.9%;(3)同学、朋友,41.6%;(4)兄弟姐妹,14.2%;(5)跟谁也不讲,5.8%;(6)邻居亲戚,5.2%;(7)学校教师,4.8%;(8)爷爷奶奶、外公外婆,4.5%;(9)其他人,2.8%。

中小学生遇到困难和问题均不愿与他们的老师商量,比例之低令人吃惊。须知,教师是可以对孩子的问题作出正确答复的群体,为什么以育人为天职的教师,如今却没有多少学生愿意去为自己困惑的问题向他们寻求“解惑”呢?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形象不佳、威信下降是直接的原因。

3.对某市大学生价值取向量化研究的结果更是耐人寻味。当专家让大学生将给定的18项价值观按其重要性依次排序时,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生们普遍将“负责任”排得很靠前(第4位),但却将“助人”排得很靠后(第13位)。当专家与大学生们面谈时,竟发现,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社会、他人、组织、集体应该向(我)自己负责,让我去帮助他人,没想过。有的甚至说:“助人?人活着就是为了自己,那种为他人的福利而工作的人,在我看来是不存在的。”

三组调查结果说明,现阶段,从幼儿、中小学生到大学生,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品德教育普遍存在严重问题。

原因究竟何在呢?

1.经济转型期价值观多元化带来的价值失范,使儿童、青少年无所适从,社会上流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深深侵扰着我们的学校教育。

2.学校教育力不从心,观念陈旧,方法老化,大多数学校、幼儿园仍以单向度的“美德袋”式的“灌输”教育为主,脱离学生心理实际,脱离社会生活实际,造成现实与教育的“两张皮”现象。教育内容与社会现实的巨大反差使学生产生人格裂变。

3.部分学校领导、老师热衷于创收,片面追求升学率,主要精力不在教书育人上,教师职业道德下降,“训学生像训儿子,训家长像训孙子”,把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违反教育规律,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4.家长中普遍存在的根植于封建个体经济下的小家庭封闭意识以“良好”的初衷面世,又以软刀子将嫡亲骨肉逼进深渊。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以及全方位的占有,严重妨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这种为人父母者的负面教育,常常在潜移默化中毁了孩子的一生。

品德教育范文第2篇

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新课标中有很多内容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道德观、价值观,并赋予了其新的内涵,提倡把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加以发扬光大,这就为我们尝试进行课程改革创造了条件。长期以来,我们也在讲孝顺父母,尊老爱幼,但效果不太理想。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保障的日渐完善,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很少指望子女为自己养老。这种情形导致的结果是,家长对于子女只有关心、奉献、付出,且不图回报。而子女对父母没有责任感,认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难以想象,对于生养自己的父母都没有责任感的人怎么可能对国家社会承担起责任。初中学生,由于正处在青春期,身心发展不平衡,求知欲极强,但他们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关爱有加,使他们往往难以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甚至不知道尊敬自己的老师。而一些父母也是在长期批判“封建礼教”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对于在与他人交往时应遵循的礼仪也知之甚少。在学校里,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矛盾也经常发生。有的学生不尊重老师,甚至出现顶撞、辱骂老师的情况。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比较系统地向学生们宣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国古代文明的精华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们了解认同中国古代优秀的道德文化;把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传授给学生,把儒家重要的思想引入课堂,使学生感受古代学生求学的艰难,提高他们尊师的意识,把尊敬师长作为美德。

二、树立全新理念,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长期的应试教育形成的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已远远不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树立适应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全新的教育理念,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离开了学,教就没有了存在价值。因此必须树立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观念,把课堂教学放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上来,放到注重他们的能力素质的培养上来。

三、结合生活实际,讲究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纪律素质、心理素质等。这个功能决不是应试教育所能涵盖的。如果让政治教育仅仅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运行,就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最终只能使它失去生命力,否定它的存在价值。面对鲜活的社会生活,我们不能禁锢学生的思想。对于学生提出的触及社会生活的深层问题,必须靠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主动思维,使内部信息得到加工后,才能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的困惑,才能体现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从而激发学生求知和探索的欲望。教师除了讲清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要达到这一效果,首先,创造条件让学生了解社会。如: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海南建省二十周年的巨大变化的事实,使学生认识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领导不可动摇的正确性。其次,创造条件让学生认识社会。通过四川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的事实,学生认识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重要性。

将“八荣八耻”引入思想品德课教学。“八荣八耻”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思想的最高体现,同志高瞻远瞩,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内容,是中国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鲜明表达,为公民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八荣八耻”的提出使道德建设理论上升到一个新高度,与以往的单纯讲“依法治国”相比更加深入。

大力加强道德教育。加强道德教育,必须以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为根本,必须与时代紧密结合,才能使我们的道德教育取得最佳效果。在加强道德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教育。

只有双管齐下,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当前的道德危机。2003年,在教育部制定的新课程标准中法制教育占有重要地位。法制教育在全国的学校里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各地的很多中小学还配备了法制副校长(或者法制辅导员)。

总之,要提高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教师就要当好导演,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释放他们的潜能和才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力争通过自己的教学给学生以知识的满足、心灵的启迪、品德的升华。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德文化,在教育教学中,尤其是在青少年生活中已经被严重弱化,引发了一场道德危机,其后果是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大量发生,更可怕的是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混乱,这将是未来民族的灾难。2002年的一天,四川泸州年仅14岁的在校中学生程某偷家里的钱,被爷爷发现,因为怕爷爷告诉父母,就拿扁担将其打昏,又拿菜刀将爷爷的脖颈砍断,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亲爷爷。2004年大年三十,三名年仅15岁的少年手持砍刀,闯进一个超市,实施抢劫。当审判后有人问他们,如果事主反抗你们,你们会怎么办时,他们不假思索地回答:“剁死他。”2006年,某中学高三学生对在同校读初中的活跃可爱的表妹有好感,几次提出非份要求遭到拒绝后,竟于一深夜带刀潜入表妹的睡房欲行不轨,再次遭表妹的反抗后将她杀害。面对这些血的案件,我们不禁陷入了思索中。

品德教育范文第3篇

一、纵向与横向结合。纵向,就是上级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人才规格的基本任务和要求。横向一是树立身边榜样,即“关心集体”、“助人为乐”、“刻苦学习”、“拾金不昧”等学生模范;二是走向社会,请有特殊贡献的优秀青年、退伍军人、老党员、老干部向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教育。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使学生学有榜样,从细小的心灵里孕育为祖国繁荣而发奋进取的良好品质。

二、家庭与学校结合。把儿童培养成祖国的栋梁之才是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心愿。与家长密切配合可使班主任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其做法有三:1.扬长补短。

与家长谈话在充分肯定学生成绩的基础上,指出存在的问题,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2.对品德较差的学生定期与家长联系,不断变换教育方法,做到因人施教。3.学期中间进行学生操行返家,广泛征求家长意见。这样家庭与学校密切配合,就能达到共同的教育目的。

三、课内与课外结合。小学的班主任肩负着既教知识又造就人才的双重任务,因而在完成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使学生受到应有的思想教育,也是一条有效途径。比如通过讲《小珊迪》、《年关》等在学生中开展“三对比”,即新旧社会对比、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对比、我与旧中国、资本主义儿童对比,使儿童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课外,设法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结合儿童的爱好,通过演唱、跳舞等形式歌颂老前辈,歌颂社会主义祖国,歌颂英雄人物,使学生在欢乐中受到教育。

品德教育范文第4篇

1.*朝阳区某幼儿园。专家向小朋友们提出第一个问题:“如果你在路边见到一只要死的小猫,会怎么办?”孩子们尽数置小猫于死地的办法,且兴致勃勃,只有个别孩子主张救活小猫。第二个问题:“假如你玩得好好的,这时有个小朋友打你一下,你该怎么办?”孩子们中约有57.1%的人回答:“打他!”“烧他!”“用鞭子抽他!”专家再问:“要是有个小妹妹发烧了,冷得直哆嗦,你愿意把自己的衣服借给她穿吗?”半数以上的孩子表示不愿意借衣服给小妹妹。孩子们所在班的老师很尴尬,于是她期望也在这所幼儿园就学的自己4岁的儿子在专家面前有个好的表现。当专家问他:“有个小朋友没吃早点饿得直哭,你正在吃,愿意分给他吗?”儿子断然道:“不给!”专家提醒他:“那个小朋友饿得正在哭呢!”儿子毫不动容:“他活该!”据统计,幼儿园孩子们在两个方面的指标发人深省:一是“听话”(听幼儿园老师的话)比例最高,另一个是“助人”(帮助他人)比例最低。

面对这样的结果,人们不禁会问:孩子们的同情心哪里去了?当他们比自己父辈更充分地享有家庭呵护与物质丰富的时候,怎么反倒失去了爱心?

2.南京以及苏州、无锡、常州地区。专家们对初中二年级和小学五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学生对“在你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时常与谁商量?”这一问题的回答结果依次是:(1)母亲,64.3%;(2)父亲,48.9%;(3)同学、朋友,41.6%;(4)兄弟姐妹,14.2%;(5)跟谁也不讲,5.8%;(6)邻居亲戚,5.2%;(7)·学·校·教·师,4.8%;(8)爷爷奶奶、外公外婆,4.5%;(9)其他人,2.8%。

中小学生遇到困难和问题均不愿与他们的老师商量,比例之低令人吃惊。须知,教师是可以对孩子的问题作出正确答复的群体,为什么以育人为天职的教师,如今却没有多少学生愿意去为自己困惑的问题向他们寻求“解惑”呢?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形象不佳、威信下降是直接的原因。

3.对某市大学生价值取向量化研究的结果更是耐人寻味。当专家让大学生将给定的18项价值观按其重要性依次排序时,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生们普遍将“负责任”排得很靠前(第4位),但却将“助人”排得很靠后(第13位)。当专家与大学生们面谈时,竟发现,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社会、他人、组织、集体应该向(我)自己负责,让我去帮助他人,没想过。有的甚至说:“助人?人活着就是为了自己,那种为他人的福利而工作的人,在我看来是不存在的。”

三组调查结果说明,现阶段,从幼儿、中小学生到大学生,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品德教育普遍存在严重问题。

原因究竟何在呢?

1.经济转型期价值观多元化带来的价值失范,使儿童、青少年无所适从,社会上流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深深侵扰着我们的学校教育。

2.学校教育力不从心,观念陈旧,方法老化,大多数学校、幼儿园仍以单向度的“美德袋”式的“灌输”教育为主,脱离学生心理实际,脱离社会生活实际,造成现实与教育的“两张皮”现象。教育内容与社会现实的巨大反差使学生产生人格裂变。

3.部分学校领导、老师热衷于创收,片面追求升学率,主要精力不在教书育人上,教师职业道德下降,“训学生像训儿子,训家长像训孙子”,把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违反教育规律,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4.家长中普遍存在的根植于封建个体经济下的小家庭封闭意识以“良好”的初衷面世,又以软刀子将嫡亲骨肉逼进深渊。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以及全方位的占有,严重妨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这种为人父母者的负面教育,常常在潜移默化中毁了孩子的一生。

品德教育范文第5篇

近年来,我教研室把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一、从教师队伍抓起,在教学中注意“引”

首先从提高政治教师的主导意识和业务素质入手。近几年来,我们先后派教研员和多名政治教师到北京、石家庄、唐山、秦皇岛等地学习研讨,回来后对我市政治教师进行培训辅导,让外出学习的同志讲授理论知识,传授先进经验。通过培训学习,使全体政治教师认识到:在我国改革开放大潮中出现的一些贪污盗窃、走私贩毒、等丑恶现象是资产阶级义利观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反映,这些,也严重危害着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对此绝不可掉以轻心。从而提高了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义利观教育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我们引导教师挖掘教材,对全书进行综合归纳,把握教材中关于正确义利观教育的知识点和基本理论,并在教学中用这些基本理论有的放矢地引导教育学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有的政治教师在讲述“个人主义”概念时,通过阐述“个人主义”产生的根源及其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引导学生认清了一切剥削阶级特别是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反动本质,从而使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不正之风有了正确认识;有的教师在授课时通过讲述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引导学生认识在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一致性,从而增强了学生树立正确义利观的自觉性;有的教师将初一第三课作为基础理论课,以培养学生正确义利观为根本出发点,讨论“如何从身边做起”,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深受群众的好评,市电视台对此进行了采访报导。

二、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注意“联”

注意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思想表现是我们培养学生正确义利观的第二点做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社会上出现的不正之风也刮进了学校,学生的思想也开始动荡。我们通过对十所中学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有钱就萧洒漂亮”、“将来只要能抓大钱就是有能耐,有没有文化无所谓”等不良倾向已在个别学生中影响很深。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列出以下专题:[1]有钱就有一切吗?[2]不义之财要不得![3]从某些大款、富翁看拜金主义。[4]不要让他人贿赂你自己。让教师在教学中诱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联系社会现实和自己的思想表现展开争论,并由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用正确理论对学生的争论进行综合评述和正面分析开导,从而澄清了学生的混乱思想,提高了学生对社会上某些人投机倒把、偷税漏税、缺斤少两、掺杂使假坑害消费者利益等不良现象的辨别能力,扭转了学生的错误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重视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影响,通过做家访与学生家长沟通思想,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联系起来,从而阻止了某些学生家长“以钱奖学生”的做法,进而在学生的思想中树立起正确的义利观。

三、寓教育于活动、榜样之中,注意“渗”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为了加深学生对共产主义义利观的认识,我们指导政治教师培养学生正确的积极的思维,配合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开展了一系列课外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积极思维,慢慢向学生的头脑中渗透正确思想,在潜移默化中用正确理论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其中,开展为学生树立榜样的活动有:各校召开学习雷锋、赖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保护国家财产英勇献身事迹的报告会;召开学习徐洪刚等为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勇斗歹徒的英雄事迹报告会;举行为灾区人民义捐先进人物报告会等。与此同时,开展了学雷锋、学赖宁、学徐洪刚,为烈军属、孤寡老人和家庭有困难的同学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另外,还开展了参观企业、访问先进企业家活动,写调查报告,看爱国主义影视片写评感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让学生受到教育。如北司徒中学一学生看了有关影视片在日记中写道:“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大家共同富裕是国家所提倡的。但先富应靠自己的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而不应见利忘义、不择手段。心狠手黑抓的钱是不义之财,要不得!我们要做共产主义接班人,只有像雷锋、赖宁、徐洪刚那样成才,才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又如,各校活动开展后,很多中学的学生主动办板报,写报道,大力讴歌为国家、集体和他人做出积极贡献的模范人物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好人好事;还有的个体户子女回家后向父母宣传正确义利观的知识,以此教育自己的家长勤劳致富,守法经营。